2010年研究室研究生与PASCAL之父交流

发布者: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室发布时间:2020-07-06浏览次数:80

  尼古拉斯·沃斯(Niklaus Wirth),生于瑞士温特图尔,是瑞士计算机科学家。少年时代的Niklaus Wirth与数学家Pascal一样喜欢动手动脑。1958年,Niklaus从苏黎世工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后来到加拿大的莱维大学深造,之后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他有一句在计算机领域人尽皆知的名言“算法+数据结构=程序”(Algorithm+Data Structures=Programs)。

  沃思开发PASCAL的初衷是为了有一个适合于教学的语言,一经推出,由于它的简洁明了,它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为程序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灵活性,也由于它特别适合于由微处理器所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因此大受欢迎,广泛地流传开来。在C语言问世以前,PASCAL是风靡全球、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创下了发行拷贝数最多的世界记录。

  1971年,沃思基于其开发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的实践经验,在4月份的 Communications of ACM上发表了论文“通过逐步求精方式开发程序’(Program Development by Stepwise Refinement),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structure programming)的概念。这个概念的要点是:不要求一步就编制成可执行的程序,而是分若干步进行,逐步求精。第一步编出的程序抽象度最高,第二步编出的程序抽象度有所降低…… 最后一步编出的程序即为可执行的程序。用这种方法编程,似乎复杂,实际上优点很多,可使程序易读、易写、易调试、易维护、易保证其正确性及验证其正确性。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又称为“自顶向下”或“逐步求精”法,在程序设计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成为程序开发的一个标准方法,尤其是在后来发展起来的软件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2010年,在东南大学计算机学科成立45周年之际,学院邀请尼古拉斯·沃斯到东南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此次访问沃斯和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室的师生一起座谈和畅想了有关CPU设计的话题,双方也交流了彼此教学与开发的经验。